较板:正极板采用管式较板,可有效的防止活物质的脱落,正极板骨架由多元合金压铸成型,其合金组织晶粒细小致密,耐腐蚀性能好,使用寿命长;负极板为涂膏式较板,板栅为放射状结构,提高了活物质的利用率和大电流放电能力,充电接受能力强;
电解质:主材料采用德国气相二氧化硅制作,刚注入时为稀溶胶状态,能充满电池内整个较板空间,使较板各部反应均匀。其富液量设计,使电池在高温及过充电的情况下,不易出现干涸现象,其热容量大,散热性好,不会产生热失控现象。电解质在成品电池中呈凝胶状态、不流动,所以无漏液及分层现象;胶体电池解液密度较低,一般在1.24~1.26g/ml,对较板的腐蚀较轻;
气相二氧化硅:采用德国进口,分散性能好,性能稳定;
隔板:采用欧洲AMER-SIL公司的胶体电池**微孔PVC-SiO2隔板,其隔板孔率大,电阻低。具有更大的电解质存储空间,与胶体电解质亲合度高,电池循环使用寿命长;
胶体紧包覆较群:防止活性物质脱落;
月度保养
测量和记录电池房内环境温度,电池外壳温度和较柱温度。逐个检查电池的清洁度、端子的损伤痕迹及温度、外壳及盖的损坏或温度。测量和记录电池系统的总电压、浮充电流。
季度保养
重复各项月度检查。测量和记录各在线电池的浮充电压。
年度保养
重复季度所有保养、检查、每年检查连接部分是否有松动。 每年电池组以实际负荷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试验,放出额定容量的30%~40%。
三年保养
每三年进行一次容量试验(10h率),使用六年后每年做一次。若该组电池实放容量低于额定容量的60%,则认为该电池组寿命终止。
现在的德国阳光蓄电池一直流传到至今,有的人说德国阳光蓄电池放点装置是什么一个样的特性,我感觉问这个问题很离谱,你要是真不知道我还是给你讲述一下这个知识点吧。希望能帮到各位客户!
说道这个放电装置其实它的种类有很多种,下面德国阳光蓄电池专人主要介绍使用较多的有源逆变放电装置。有源逆变放电装置由DC/DC变换、SPWM单元、软件稳流单元、机内监控单元、功率单元及保护部分组成。
蓄电池的主要原理是电网电压信号经滤波后送入监控单元,根据放电电流设定值与实际放电电流的差值及电网信号,采用快速谐波分析算法,快速计算电网电压相 位、幅值、失真度,产生脉宽调制信号,PWM波形经驱动电路送到逆变模块IGBT的栅较,经变换、滤波后反馈到电网。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在各方面普遍担心光伏产业是否会重蹈其他新兴产业覆辙,发展快也乱得快。我国很多新兴产业发展常常经历的一个怪圈是,当该产业出现重大发展机会的时候,各种资本会大举进入该产业;在没有自主技术支撑的情况下,企业就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生产线在国内*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往往在一半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国外经过多年才能实现的产能。这种“一哄而上”的结果很**导致国内甚至**的产能过剩。而面对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很多企业又偏好于采取以规模化获取低成本和**低价格的竞争战略全力打压竞争对手,整个行业很快陷入恶性竞争。低水平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率降低,结果是严重削弱了企业和行业的研发投资,使整个行业长期停留在低水平,新产业很快被做“滥”了。需要警惕的是,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这样苗头,如不及时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整,其也难逃“暴生暴滥”的命运。到那时,受损害的不仅是一大批光伏制造企业,还会影响到我国整个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使我们失去利用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尽快抢占世界新能源产业**的难得机遇。
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盲目扩充产能、低价恶性竞争、污染控制不严格、大部分企业技术能力不足。
投资过于盲目。自2006年以来,国内光伏领域的投资呈爆炸式增长。尤其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该领域的投资不但没有减弱,反而逆市而上。据不完全统计,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国内已有14个省市提出将光伏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投资速度快、力度大,说明光伏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有发展的强烈积极性。光伏领域的投资为何会增长如此之快?原因之一是投资界和产业界对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带有国内光伏应用必定会有爆炸式增长的意图。原因之二是光伏产业的*率。就多晶硅环节,2008年的利润高达45%,在金融危机发生后还保持在30%以上,现在出现亏损的多是组件封装和电池生产企业。*三个原因是基于地方发展经济追求GDP的强烈驱动。光伏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产业链长、产值大、投资回收期短的产业,上一个产能1000吨的多晶硅项目,至少会拉动当地投资10—13亿元,可以在2—3年内投产,投产后每年可形成6—8亿元的产值,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发展光伏产业对一些地方**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地方**追求大项目、企业追求*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对光伏的投资已经越来越偏离市场的理性轨道,带有了很大的盲目性。国内目前多晶硅的产能已由2006年的3300吨猛增至2008年的2万吨,增长了5倍多,有的一家企业就可形成4000吨的产能,然而2008年**的多晶硅需求只有4.52万吨。国内光伏组件和电池生产领域的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在国外市场因为金融危机*萎缩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更多地寄希望国内市场能尽快启动,提出光伏领域也要**“救市”。
恶性竞争严重。一哄而上和各自为政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目前光伏产业的恶性竞争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低附加值再加上恶性竞争,使得这些环节的利润*减少,在高端多晶硅环节利润率仍有30%的情况下,光伏组件企业的利润不足10%,而且还在持续走低,惨烈的价格战不断升级。前几年,由于国内企业各自为政,在进口多晶硅时相互抬价,使国际多晶硅的价格由2005年50美元/kg陡升至2008年的410美元/kg。如表3中行业调查的数据,在国内多晶硅成本2.04美元/W时国外仅1.08美元/W,几乎高一倍,让国外多晶硅企业坐收利润,国内企业却不得不承担了过多的成本,靠低成本制造才维持了组件的竞争力。这两年国内众多企业又都争着上多晶硅项目,产能已呈现出过剩,光伏组件企业间相互残杀的局面很可能会在多晶硅领域再演。
增长过快和监管不到位造成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问题。如前所述光伏产业本身所造成的污染不是不能控制,西方国家以及国内少数先进企业目前都已能解决多晶硅提炼环节产生的四氯化硅等污染物的回收和再利用问题。但是一些地方**和**为了上项目保发展而有意放松环境监管,有关部门又没有及时出台或更新有关光伏产业的环保和产品标准,而企业为压低成本有意减少必须的污染控制投入,其结果是在国外没有产生污染的光伏产业,在国内却成为一些地方的重要污染源。在很多不进行环境投入的企业也能生产并且能以此形成巨大成本优势的情况下,一些安装了污染物回收设备的企业终选择了同流合污,相关设备弃而不用,任污染物泛滥。由于一些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产光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退货等质量纠纷事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中国光伏产品的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截止到目前,国内很多曾一度被追捧为**企业的光伏企业,实质上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光伏企业获利的主要途径是依靠低成本。我国能源和劳动力*,再加上国内环境监管不严、企业不用支付较多污染成本,即使国内企业购买的多晶硅成本明显偏高,但在如硅锭/硅片、太阳电池、光伏组件等环节的生产成本,中国也只相当于美国的约二分之一。
由于依靠快速生产和低成本战略能很快取得回报,多数企业根本顾不上搞研发,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技术积累过程。从整体上看,在多晶硅提纯技术、电池转换率、切片技术、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和工艺上,以及基础科学和未来新技术研发上我们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德国阳光蓄电池参数 德国阳光蓄电池报价